为了研究性行为,奇葩科学家做过哪些实验?性学如何发展启蒙?
文|芬达
编辑|芬达
前言
性行为是一个非常私人和敏感的话题,但是有些科学家却对它产生了兴趣。
为了研究性行为的本质和影响,一些科学家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实验。结果又会如何呢?
各种奇葩性试验
荷兰医生凡·安德尔对性行为时人体的变化很感兴趣。安德尔观察发现,性高潮时人的心跳可达每分钟145下,是平时的两倍多,可能会引发心肌病或者脑供血不足。
安德尔的研究激发了其他科学家对此题的探索兴趣。德国生理学家恩斯特·博厄斯找到一对夫妻作为他的研究对象。
他使用心电图仪器记录了这对夫妻性交时的心跳变化。根据这些数据,博厄斯认为性行为时心率过快,很可能会引发猝死。
与此同时,美国罗切斯特大学的性学专家威廉·马斯特斯,对探索性行为的奥秘也充满好奇。
他找到一位名叫弗吉尼亚·约翰逊的女性作为研究伙伴,两人无视外界的非议,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实验。
他们找来受试者,以各种姿势进行性行为,用精密仪器观察他们的生理反应,收集了海量的数据。
在这些实验基础上,马斯特斯和约翰逊发表了多篇开创性的性学研究论文,对学术界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这些奇特的人体实验拓展了性科学研究的新视野,但手段的伦理性也遭到广泛质疑。科学探索需要开拓思维,但更需要遵循伦理底线。
性学研究尤其敏感,需要科学家审慎行事,不能仅出于好奇心,擅自突破道德约束。
关于性行为的科学思考
性行为是人类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的表现,对于男女双方来说,性冲动和性欲的产生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看,激素水平的变化直接影响性欲。男性睾丸素、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等性激素随着年龄增长呈现不同规律。
具体来说,男性睾丸素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弱,因此男性的性欲和性能力也会在年龄增长的过程中出现一定程度的下降。
而女性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分泌会随着月经周期而呈现周期性波动,导致女性性欲和性反应在不同月经周期阶段也会有所不同。
还有从心理角度看,精神状态、压力大小、性经历都会影响性欲。一般认为男性更看重性行为带来的身体愉悦,而女性更看重与之相连的情感价值。
这其中,积极的精神状态有利于性欲的产生,而过度疲劳和压力则会抑制性欲。不仅如此,性经历的丰富程度也会影响性欲,性经历丰富的人往往性欲更强。
当然,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化,现实中男女在性方面区别正在逐渐缩小。
在性冲动的根源方面,生物本能是重要因素。大脑相关部位通过神经和内分泌系统控制性功能。
具体来说,大脑边缘系统、下丘脑等都与性功能控制相关。此外,进入青春期后性腺产生的性激素促进性特征发育、性冲动产生。
来自环境的视觉、听觉等刺激,通过大脑综合分析后也可能成为性诱因。这种环境刺激包括性相关画面、文字、音频等,都可能促使性冲动的产生。
人体需求与性行为
性行为源于人体的生理需求。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是人最基本的需求,和空气、水、食物一样,性也属于基本需求。
性欲如果长期得不到释放,势必会对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就像长时间憋尿会损害膀胱一样,过多的精子储存在体内也不利于健康。
但是,性行为并非仅仅出于本能的驱使。它还包含精神和心理层面的需求。当一个人遇到心仪的对象时,会自然产生与对方亲密接触的渴望。
这种渴望部分源于生理构造的差异所带来的新奇感和吸引力,也部分源于对方的外貌、气质给自己带来的美的感受。这种对异性的吸引力是人类最原始的性吸引力。
在古代,人们更多地将性行为视为一种繁衍后代的手段。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性的理解也在改变。
现代人不仅将其视为满足生理需求的方式,也将其视为一种享受和体验美好的途径。当然,对某些人来说,性行为更多的是为了获得生理快感。
尽管性行为对个体有益,但它并非人类生存必需。有些人选择终身禁欲,也可以活得健康幸福。
性行为并非人类必需,它源于本能,又包含心灵层面的需求,对个体有益,但非生存所必须。
一个人能否有性行为,应由其自主选择,不应受外界限制。爱一个人不等于非要与其发生性关系,正如爱一朵花不必要把它摘下来。
"充实的科学性教育,应对新时代的挑战"
在新的历史时期,性话题不再敏感,学校和社会都应该做好性教育,以应对来自互联网信息爆炸和社会开放所带来的挑战。
我们应该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采取不同形式开展性教育。
对于青少年,可以开设专门的性教育课程,教授生理知识、避孕方法、性传播疾病预防等内容,帮助他们建立科学的性知识体系。
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互动形式帮助学生学习性知识,并培养自我保护意识。
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主题班会或校园活动,讨论如何建立健康的两性关系、拒绝不良引诱等话题。
对于儿童,可以通过绘本故事等形式渐进式地引导他们学会尊重身体和性。例如用易懂的语言讲解生殖系统的构造,告知要重视自己的身体。
也可以设置一些互动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接受正确的性教育观念。
不仅限于学校教育,家庭和社会也要共同参与。家长要学会与孩子开放沟通,回答他们的相关问题。
如果缺乏性教育知识,家长也应积极向专业人士求助,不要回避孩子的疑惑。
社会可以举办各种活动,邀请专家进行科普宣讲,制作易懂的素材帮助公众接受性教育,或者开设亲子课程,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学习。
任何形式的性教育都必须以科学严谨为标准,不能一味迎合某些需求而传播错误信息。
同时,也要尊重文化传统,与主流价值观相一致。教材制作和师资选择都需要审慎,避免出现不当内容。
不仅如此,性教育还需要关注现代社会出现的新情况。比如,要警惕和打击利用互联网传播淫秽及不实信息的行为,并教导公众辨别和防范这种信息。
可以举报传播黄色信息的网站,提示家长加强对孩子网上活动的监管。还有,应关注特别群体的需求,不歧视,但也不过度鼓励。
总之,面对开放和变革,只有做好科学、全面的性教育,才能帮助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建立健康的性观念和行为方式,避免社会问题,促进社会进步。
这需要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通力合作,以积极的态度推进性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观点
性知识的学习不仅能满足好奇,也有助正确理解生理需求,建立健康积极的性观念。
比如,理解月经周期导致女性性欲变化的科学原理,可以避免因为性生活频率不同产生误解,正确理解男性睾丸素下降对性能力的影响,也可以采取适当补偿措施。
总之,性行为是一种自然行为,但需要理性约束。充分理解生理心理需求,建立平等开放的性观念,是行为规范的重要基础。
人的一生都会面临性和爱的许多问题,这需要不断学习,彼此体谅。
面对性行为,我们既要满足生理需求,也要兼顾伴侣感受,既要享受愉悦,也要注意身心健康。只有和谐的性生活才能带来持久的幸福。
免责声明:本站所有文章和图片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文章和图片版权归原作者及原出处所有,仅供学习与参考,请勿用于商业用途,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请联系网站客服处理。